利用復習加強記憶並盡力克服遺忘的消極作用的方法稱之為復習記憶法。這種記憶方法的基本條件是復習。
復習就是不斷強化暫時神經聯系。
“復習是記憶之母”。在一定范圍內擴大短時記憶的廣度要靠對記憶材料的重復識記;材料儲存從短時記憶過渡到長時記憶也要靠重復識記,即復習。
光理解是不能導致精確而牢固的記憶的,還必須經常復習,只有把理解和復習結合起來,才能收到預期的記憶效果。
有心理學家做過如下實驗研究:讓兩組學生學習同樣的材料,一組經過復習,一組沒有經過復習,兩級對材料的保持成績,時間越長差異越大。一天以後,兩組對材料的保持成績只相差10%,半年以後,兩組保持成績幾乎要相差一倍(見表)。
復習和保持的關系
經過時間 | 沒有復習組保持材料的成績(%) | 復習組保持材料的成績(% ) |
1天 | 77 | 88 |
3—4天 | 66 | 84 |
1個月 | 58 | 70 |
2個月 | 48 | 62 |
6個月 | 38 | 60 |
從表可以看出,時間間隔越長,復習對於鞏固記憶的作用就越顯著。復習不僅可以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即所謂“溫故而知新。”
復習是盡力克服遺忘的消極作用的有效方法。遺忘的發展是有規律的。科學實驗表明,在學習材料剛剛記住的時候,經過一小時再檢查,發現只能記住學習材料的44%左右,而56%全忘記了;經過一天後再檢查,只記住了33%的內容,而67%全忘了;六天後再檢查,只記憶住了學習內容的25%左右。可見,學習和記住某些知識之後,緊接着來到的是先快後慢的遺忘。因此,應該及時復習。如果我們的復習能趕在大量遺忘產生之前,或者象烏斯基比喻的那樣,趁建築物還沒有倒塌之前就加固,那么,就可事半而功倍。當然,“及時”復習不等於“即時”復習。例如,學生利用晚上復習當天的功課可稱為“及時”;若利用課間休息時間立即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則不可取,因為這即違背了記憶規律,又增加了精神疲勞。
光及時復習還不夠,還要經常復習。因為按照遺忘消退說,貯存的信息強度有自動減弱的趨勢,為了防止這種趨勢發展,唯一的辦法就是采取各種方式經常復習。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就是經常復習的意思。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能背誦“十三經”,這便是他經常復習的結果,他每年要用3個月的時間復習讀過的書,其余的時間則用來讀新書。學生學習中的單元復習、期中復習、期末復習等就是一種經常復習的形式,對於鞏固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經常復習的間隔時間和復習次數要由不同性質的學習材料和個人學習特點來決定。一般說來,剛學過的要多復習,以後次數可逐漸減少,間隔可以逐漸加長。艾賓浩斯的一個科學實驗表明:當材料讀到剛能記憶時,再多讀幾遍將會增加記憶的保持力。但心理學家一般認為,在剛能正確背誦時,再用50%的時間來記憶是有效的超度學習。超過這個限度,就可能受注意分散、厭倦、疲勞等不良因素的干擾而成為無效勞動。
那么,運用復習記憶法最佳的時間是什么?一般認為,早晨起床後是最佳時間,因為這時頭腦清醒。但從記憶角度看,很多心理學實驗證明:臨睡前的效果最好。從干擾說來看,這是因為學習之後立即入睡,沒有什么干擾,所以遺忘很少;相反,在學習之後照舊進行日常活動,這些活動明顯地干擾了剛學習的材料,從而產生了較多的遺忘。有些成績好的學生,其中一條成功的學習經驗是:每天臨睡前,把當天學習的內容,象過電影一樣在頭腦中過一遍,這樣能收到鞏固記憶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